|
- 金融因素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 [摘要]在现有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金融因素的影响尚未得到深入分析。本文基于中国1990-2016年各地区的动态面板数据,对金融不稳定、金融周期和金融发展等金融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基本结论包括:(1)金融不稳定和TFP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金融不稳定程度的上升,全要素生产率会出现下降;(2)金融发展和TF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临界值之后,才会对TFP增长产生促进作用;(3)当金融周期处于繁荣阶段时,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削弱效应得到增强,而当金融周期处于衰退阶段时,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削弱效应则会被弱化;(4)在金融繁荣时期,金融发展会放大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冲击效应,但在金融衰退时期则会吸收一部分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冲击,从而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
- 马勇 张航
-
全文[ PDF 1416164.0 MB ] 2017.5(8):1-17 共有 365 人次浏览
|
|
- 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门槛效应分析——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摘要]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杠杆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41个国家(地区)1996-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对金融杠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杠杆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着门槛效应,金融杠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会随着金融发展情况的变动而显著变化。具体而言,金融规模的扩张会削弱金融杠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金融效率提升和金融结构优化则有助于增强金融杠杆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积极进行杠杆内部结构调整、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信贷结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杠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去杠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行,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 王爱俭 杜强
-
全文[ PDF 580374.0 MB ] 2017.5(8):18-27 共有 358 人次浏览
|
|
- 结构变迁过程中的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投资回报
- [摘要]近年来中国人力资本积累迅速,但这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本回报率大幅降低。本文采用总和生产率法,对中国人力资本的规模进行更为精确的测度,根据增长核算框架推导出人力资本和简单劳动的报酬水平,采用明瑟方程法和投资收益法计算出劳动者投资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明瑟方程法计算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从1982年的60%以上迅速下降到1984年的34%,随后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10%并保持至2030年。采用投资收益法计算的总投资回报倍数在20世纪80年代达25倍左右,从80年代末起快速下降至2026年的5.8倍;2000年前各世代接受人力资本的年投资回报率在职业生涯的顶峰可以达到50%以上,而2010年以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世代只能维持在20%-30%左右。这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回报率降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确保人力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中国未来应努力消除人力资本定价机制扭曲,鼓励人力资本密集行业发展,促进服务贸易和人力资本的资本化。
- 陆明涛
-
全文[ PDF 1016082.0 MB ] 2017.5(8):28-43 共有 419 人次浏览
|
|
- 中美贸易失衡的一种新解读:基于要素贸易的视角
- [摘要]中美贸易顺差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理论,利用1995-2009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对中美贸易失衡进行了再测算;从要素贸易的视角,将中美增加值贸易失衡进一步分解为资本要素贸易失衡和劳动力(高技能、中等技能、低技能)要素贸易失衡。结果显示,相比于中美传统贸易顺差,1995、2009年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分别减少了18.4%和15.7%,同期中美制造业增加值贸易顺差分别减少了46.5%和47.9%,而中美农业贸易则由传统贸易逆差转变为增加值贸易顺差;在资本、劳动力要素贸易上,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但中国在高技能劳动力要素贸易上表现为贸易逆差,且逆差规模持续扩大,高技能劳动要素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 韩中 凌亢
-
全文[ PDF 738407.0 MB ] 2017.5(8):44-57 共有 345 人次浏览
|
|
- 国际金融风险传导的微观经济基础研究:基于公司数据角度
- [摘要]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动荡的全球蔓延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突出特征。本文通过公司数据的研究旨在揭示宏观上联动和传染的微观经济基础。具体而言,本文构建了一个由我国各类行业典型上市公司宏微观经济特征数据构成的样本,以美国次贷危机及后续的欧债危机为典型事件,研究并揭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传染渠道及其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与危机国存在出口竞争关系的公司,与危机国有直接贸易往来的公司,以及对短期债务更加依赖的公司在危机期间的市场表现更差。研究结论证实产品竞争力、收入效应和信贷紧缩是危机传染的主要渠道,而流动性不足引发的资产组合调整压力在我国市场上并未出现。
- 李红权 何敏园 严定容
-
全文[ PDF 921758.0 MB ] 2017.5(8):58-72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
- 银企关系会影响企业税收规避行为吗?
- [摘要]银企关系具有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监督成本和约束债务契约的功能,这对企业税收规避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7-2015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银企关系对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企关系越密切,企业税收规避程度越高。区分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金融发展程度和税收征管强度的进一步检验发现,银企关系增加企业税收规避行为这一现象仅在产权性质为非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低、金融发展水平低和税收征管强度弱的企业中存在。拓展性分析结果显示,银企关系引发的税收规避行为会降低企业价值。上述证据表明,银企关系是企业税收规避的重要诱因,本文丰富了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因素以及银企关系经济后果的文献。
- 曹越 易冰心 鲁昱
-
全文[ PDF 1106850.0 MB ] 2017.5(8):73-91 共有 248 人次浏览
|
|
- 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收益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多重分形分析方法
- [摘要]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市场既不简单地遵循"理性人"假设的有效市场理论,也不完全遵循放松"理性人"假设的行为金融理论;金融市场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的动力系统,其个体之间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准确地刻画并度量金融市场个体之间的相关行为及其特征。本文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对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度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个体之间呈现多重分形的非线性特性,并着重研究投资者情绪与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对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收益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将分形理论应用于行为金融领域,是对分形理论的新尝试。
- 孙凌芸张金林
-
全文[ PDF 709010.0 MB ] 2017.5(8):92-102 共有 260 人次浏览
|
|
- 基于财务与非财务要素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将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在国内外现有财务困境研究的基础上,从治理层和管理层两方面,系统地构建了涵盖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困境预警体系,以期提升预警模型的适用性。
- 田宝新 王建琼
-
全文[ PDF 714155.0 MB ] 2017.5(8):103-115 共有 209 人次浏览
|
|
- 政府债务膨胀史
- [摘要]古代的政府债务,主要是为战争筹集资金。但是,债务的战争周期理论解释不了当今世界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名义总额以及相对GDP的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尤其是债务上升大多发生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后,政府债务有了新的功能,即在总需求不足的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发债,扩大财政支出,用赤字财政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然而,在凯恩斯主义逐渐消退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水平却开始了持续的上升。那时的政府债务不是为了维持宏观稳定,而是由于不断增长的福利支出。可是,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降低福利水平的努力并没有有效降低政府债务水平。进入21世纪后,发达经济体经历了繁荣与萧条,经历了在国外作战与从国外撤军,经历了财政扩张与财政整固,但是,只见政府债务水平上升,不见其下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政府债务形成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被打破了。这些约束机制包括:预算平衡的机制,明确债务支出项目和特定偿债财源的机制,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给各国财政赤字施加的约束。政府债务的膨胀史,实际上是约束政府债务的机制一层一层被打破的历史和政府支出一项一项增加的历史。
- 姚枝仲
-
全文[ PDF 544258.0 MB ] 2017.5(8):116-122 共有 23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