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金融助力经济回归潜在增长水平
  • [摘要]2022年,国际方面,乌克兰危机叠加美联储加息,海外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方面,经济增长从快速下降到缓慢回升,宏观杠杆率前高后稳,社融和信贷冲高回落,理财赎回潮增大年末债市波动,股市于深度调整中显较强韧性,中美经济、政策周期错位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总体上,面临国内外多重复杂因素冲击,2022年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总基调,助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促进房地产、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以及金融业扩大开放,经济增长有望回归潜在增长水平。进入 2023年,“稳增长,扩内需”成为宏观调控主基调,货币金融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市场内生动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并着力稳物价、稳就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张晓晶 张明 费兆奇 曹婧 王喆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19):1-22  共有 1195 人次浏览
  • 银行扩张与风险承担水平——基于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视角
  • [摘要]本文通过整合商业银行的年度财务报告和爱企查平台公布的银行投资村镇银行的信息,手工匹配并整理出 2011 ~ 2021 年国内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数量等微观信息,结合商业银行的年度财务面板数据,探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其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1) 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显著提升了其自身的风险承担水平;(2) 发起行会通过代理成本和业务多元化水平影响其自身的风险承担水平,代理成本和业务多元化水平越高,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影响其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驱动效应越明显;(3) 对于具有绝对控股权的、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城商行以及位于东部地区的商业银行而言,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其自身的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更明显的驱动效应。本文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新视角拓展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提供了理论参考。
  • 郑宁 杨小洋 祁敬宇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19):1-24  共有 420 人次浏览
  • “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编委笔谈
  • [摘要]【编者按】2023年4月16日,《金融评论》编委会暨“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参会的编委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本刊特邀各位学者将发言整理为笔谈,以飨读者。
  • 贺力平 魏后凯 何平 谭小芬 张明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19):1-18  共有 811 人次浏览
  • 气候风险影响权益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文本分析的经...
  •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气候风险指标来研究气候风险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对2007年至2020年的3215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气候风险会导致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升高,该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研究发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吸引机构投资者、多元化经营以及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缓解气候风险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转型风险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正相关,而物理风险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并不显著,气候风险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在高碳企业与低碳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一步拓展了气候风险经济后果的有关文献,就如何应对气候风险以及缓解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同时,本文将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引入气候风险的度量,丰富了气候风险的定量研究。
  • 杜剑 徐筱彧 杨杨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19):19-46  共有 807 人次浏览
  • 强制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绿色创新
  • [摘要]本文基于2008年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CSR)信息披露政策的颁布这一外生冲击事件构造了一个准自然实验,并结合PSM-DID方法考察了强制性 CSR信息披露政策对我国上市公司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未披露企业,强制性CSR信息披露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增加应规披露企业的绿色创新专利数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政策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增加了环境监管部门、利益相关者团体和媒体对于应规披露企业的环保监督压力,这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绿色创新。本文实证检验了强制性CSR信息披露对于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制度环境对企业行为影响的有关文献,证明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激励企业从事绿色创新,因而中国应进一步加快以信息披露为代表的制度构建。
  • 班琦 范小云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19):23-43  共有 1224 人次浏览
  • 住房限购政策与地方政府供地行为
  • [摘要]在城市化浪潮下,住房价格阶段性大幅上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主要采取限购住房等需求管理政策来稳定住房市场,而供给因素在房价稳定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考虑。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视角出发,分析住房限购政策如何影响土地供给来探讨住房需求管理政策的效果。本文通过构建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动态均衡模型分析发现:住房限购政策会降低土地的供给;当限购政策取消时,由于需求释放而供给不足,会引起房价大幅度的反弹;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会影响上述效应大小。同时,本文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了以上结论。
  • 黄志刚 孙宁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19):25-43  共有 425 人次浏览
  • 社保基金持股与公司债券发行定价
  • [摘要]打破刚性兑付信仰、降低债券违约风险对于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公司内外部治理视角,考察社保基金持股对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社保基金持股比例与公司债券发行定价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投资者保护质量较低、公司声誉较差或市场化程度较低时,社保基金持股对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更强。影响路径检验发现,内部控制质量是社保基金持股降低债券发行定价的重要影响渠道。本文拓展了社保基金持股的经济效应研究,补充了公司债券发行定价影响因素,为有效发挥社保基金治理作用、降低公司债券违约风险提供经验与启示,以期更好地维护保护投资者环境,服务债券市场平稳发展。
  • 李佳林 陆嘉玮 潘俊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19):44-66  共有 391 人次浏览
  • 中国的低人均资本存量与低资本边际产出之谜:人口问题的影响
  • [摘要]?资本边际产出是决定经济总供给、总需求以及金融层面利率水平、资产价格的关键变量。跨国比较研究显示,一个国家人均资本存量较低,则资本边际产出较高。但是,2010年后中国在人均资本存量依然较低的情况下,资本边际产出快速下滑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之下。对于中国面临的低人均资本存量和低资本边际产出的悖论,本文指出,这是因为人口问题——劳动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滑乃至劳动人口负增长。在单部门生产函数假设下,本文统计了79到91个国家从1982年到2019年的资本边际产出,跨国面板检验发现,劳动人口增长率的下滑对于资本边际产出有显著的负向冲击。进一步基于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两部门模型,我们发现,虽然单部门生产函数会高估中国非农部门实际资本边际产出下滑的幅度,但2010年后劳动人口增速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不过,对于中国来说,一个好消息是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还未根本改变,未来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部门的持续转移还将对中国的资本边际产出形成支撑。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稳定人口规模将是必然趋势。
  • 殷剑峰 于志扬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19):44-61  共有 1204 人次浏览
  • 大数据应用与实体企业金融化困境: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 [摘要]本文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以2009 ~ 2019年A股实体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了大数据应用与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实证结果显示,大数据应用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正向影响,金融资本相对价值创造能力、两类代理成本与管理层非理性决策偏差构成了重要影响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大数据相关企业的金融化偏好主要聚焦于“影子银行”和房地产业务,在弱产业规制、劳动密集型与管理者情绪极端的企业中,大数据应用的金融化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供应链大数据网络、利益相关者关注以及高管团队多元化有助于治理大数据相关企业的“脱实向虚”问题。
  • 邹颖 黄其晴 陈芮 赵亚轩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19):47-78  共有 729 人次浏览
  • 数字金融与收入差距——基于多维视角的综合分析
  • [摘要]数字金融与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采用多维数据从国内与国外、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等多个视角综合考察数字金融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宏观层面的国内、国外两大视角出发检验数字金融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之后以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数字金融存在的拉大高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的作用进行了检验,并有以下发现。第一,数字金融缩小了国家内部的收入差距,但数字金融与收入差距间存在着潜在“U”型关系,创新是上述潜在“U”型关系的重要解释,这与以往研究显示的简单线性关系不同。第二,数字金融拉大了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这种扩大趋势在高收入国家中更加明显。第三,数字金融拉大了高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同时得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实证支持。整体来看,本文不仅为数字金融与收入差距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而且为如何通过数字金融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彦龙 李燕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19):62-80  共有 1057 人次浏览
  •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央行言辞沟通与企业投资效率—— 兼论“双支柱”...
  • [摘要]本文利用 2008 ~ 2021 年银行间 7 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日度数据测算出我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程度,并考察其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这一结果在替换相关变量、考虑模型内生性、宏观经济波动以及其他政策冲击等因素影响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发现,期限错配加剧、信贷可得性下降以及贷款成本上升是上述影响的作用渠道。基于手工整理与文本分析的方法,本文构建了央行沟通频率与预期管理强度两个指标,发现两者均能有效缓解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负向冲击。同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无论是数量型货币政策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搭配使用时均能提升企业投资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于投资不足、市场地位较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以及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货币当局“精准施策”、夯实“六稳”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同时也为我国实施“双支柱”调控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 颜忠宝 张跃化 赵峰 白宗航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19):67-90  共有 395 人次浏览
  • “真实”短期资本流入及其对外汇市场风险预警的有效性
  • [摘要]本文使用全球资本配置数据库(GCA)统计的“真实”短期资本流入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差分GMM模型和面板Logit模型检验其对外汇市场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没有考虑离岸金融中心影响的短期资本流入数据,“真实”短期资本流入对外汇市场风险的影响更强;(2)在两种口径的短期资本流入数据差异较大的新兴市场,只有“真实”短期资本流入数据才能预警外汇市场风险;(3)中国调整前后两种口径的短期资本流入数据差异巨大,不论是差异的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中都是最大;(4)中资企业通过可变利益实体(VIE)的方式在境外上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境外上市还会同时对直接投资和短期资本流动的统计造成影响。政策启示是监管部门需要密切追踪、监测基于国民原则的短期资本流入数据,“中概股回归”和金融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直接投资和短期资本流动的双重统计误差。
  • 周先平 皮永娟 罗瑞丰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19):79-104  共有 559 人次浏览
  • 跨境融资、杠杆波动与宏观审慎调节
  • [摘要]基于疫情下全球货币宽松后回归正常化的背景,以及中国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吸引跨境资本持续流入的事实,本文建立了包含居民家庭、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等代表性实体部门和金融中介在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引入了金融中介的跨境融资,以及实体部门使用土地及房地产进行的抵押借款及发债融资行为,分析了跨境融资流入对实体杠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境融资流入通过推动地价及房价上涨,提高了实体部门的抵押借贷或发债融资能力,推升了宏观杠杆,并造成了冲击结束后的被动去杠杆进程,而居民基于借贷约束的资产配置变动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在对金融中介实施逆周期资本充足率调节的基础上,使用基于抵押融资约束的贷款价值比规则,以及基于流动性调节的本币及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逆周期调节的前瞻性宏观审慎政策组合,搭配跨境融资规模的宏观审慎调节,可以缓解金融中介跨境融资流入造成的汇率升值及实体杠杆波动,约束实体部门的过度借贷行为,增强货币政策主动性,助力金融稳定和产出增长。其中,逆周期资本充足率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节政策组合能够起到较好的福利改善效果。
  • 曹春玉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19):81-102  共有 989 人次浏览
  • 气候风险对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研究
  • [摘要]气候变化具有不可逆转性,正使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气候风险作为一类不确定性风险,必然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统计的气象灾害主要经济损失数据,实证检验了 2005 ~ 2020 年气候风险对中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域保险需求的影响,以及不同异质性因素对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首先,气候风险的上升会增加当地的保险需求,且气候风险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大于对财产保险需求的影响;其次,在不同经济增速下,气候风险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增速较低时保险需求对气候风险上升的反应更显著;继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显著影响了气候风险与保险需求的正相关性,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区气候风险增加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最后,气候风险对不同类型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存在差异,健康险需求受气候风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意外伤害险和人寿险。因此,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及气候风险的影响,加强气候保险产品创新及体系建设,提升公众避险意识,积极改善保险结构失衡现状,以减少气候变化和气候风险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 杨斯童 李守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19):91-117  共有 736 人次浏览
  • 结构性货币政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基于LPR改革实验的证据
  • [摘要]?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是目前市场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主要担忧之一。本文利用2015~2020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月度数据考察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以MLF为主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不仅没有导致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过度承担,反而显著抑制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说明目前我国稳健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是适度的,但SLF和PSL却没有这一效果。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文章以LPR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并且在排除其他政策和冲击影响之后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最后从市场经营环境、监管压力和风险管理等角度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渠道。本文首次从银行系统性风险角度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后果,这有助于回应市场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担忧和质疑,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李炳念 王小雪 樊茜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19):103-123  共有 1128 人次浏览
  • 供应商稳定度提升了客户的全要素生产率吗?
  • [摘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路径,但地缘经济摩擦威胁着企业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这对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考察了供应商稳定度对客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与供应商的稳定关系可通过供应链协作而提升客户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密集型供应商的稳定关系通过供应链金融为客户提供并优化配置资本资源以提高客户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资金补给效应”,与技术密集型供应商的稳定关系则通过供应链技术创新合作为客户提供并优化配置技术资源以提升客户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研发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商与客户地位不平衡、双方地理距离较远以及客户议价能力较强时,供应商稳定度对客户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本文为通过稳定供应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更为当下面对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威胁的企业如何通过构建稳定的供应关系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黄宏斌 刘倩茹 陈美健 孙雅妮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19):105-124  共有 479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