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基于债券市场开放的视角
  • [摘要]在梳理利率平价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影响中资企业离岸在岸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对2010年以来投资级中资企业美元债与境内高等级信用债的计量分析发现,由于资本管制,长期以来抵补利率平价并不适用于中国。伴随着“债券通”之后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以及人民币汇率灵活度的提升,自2017年年中以来,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开始适用于中国,即使是2020年的疫情冲击也未改变上述关系。汇率成本是影响离岸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套息交易的作用相对有限。进一步地,本文针对投资级城投债、房地产债的计量分析表明,产业和融资政策限制影响了企业境内外相关债券收益率的相关性,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不成立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系统性推动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高水平金融开放提供了实证基础。
  • 张雪春 李宏瑾 张文婷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639 人次浏览
  • 高管本地任职与企业价值:基于家乡认同视角
  • [摘要]在中国,家乡认同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但目前鲜有文献关注其在公司经营中的作用,本文以2003~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高管的家乡认同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管本地任职有利于公司价值增长,这主要是由家乡认同驱动的,而非社会资本,并且这种关系在民营企业、有本地大客户的企业、流动性较弱和宗族观念强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直接从家乡认同这一角度揭示了本地高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为这一独特情感在高管决策以及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提供了实证证据,对上市公司选择高管具有启发意义。
  • 李小荣 温伟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474 人次浏览
  • 数据信托参与数据治理: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
  • [摘要]基于数据流通场景的数据治理和数据权利保护,以个人对个人信息/数据的绝对控制权为理论基础;这种个人绝对赋权模式忽视信息/数据的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数据的价值。传统信托制度参与数据治理与信托当事人理论和信托财产理论等方面存在抵牾。当前实在法体系下,综合运用法律解释等法律方法能够为数据信托参与数据治理提供制度可能。由传统信托理论出发,对未来数据信托制度的建构必须基于数据收集阶段和数据流通阶段的具体区分,数据流通阶段是数据信托发生的主要场景;可以采取修改法律以及出台司法解释等方式更新传统信托理论,使之更加契合数据时代对数据权利保护的根本目的。
  • 蔡丽楠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434 人次浏览
  • 金融结构、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
  • [摘要]技术创新的研发和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从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模式出发,构建金融结构、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和广义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的规模效率较低,导致研发综合效率和转化综合效率存在“双低”现象。从金融结构来看,存在着最佳的金融结构与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相匹配,使技术创新效率达到最大。从影响机制来看,银行和金融市场存在互补关系,分别匹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从金融结构分工来看,相对于银行来说,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呈现上升趋势。
  • 司秋利 张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379 人次浏览
  • 金融系统气候风险的评估、定价与政策应对:基于文献的评述
  • [摘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21世纪面临的最重要议题。气候变化不仅对人身和社会财富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气候变化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渠道影响金融部门,前者主要表现为直接物理损失,后者则与高碳行业的资产搁浅有关。通过金融市场的传染,转型风险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气候金融风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厚尾分布的特点,对现有建模和评估方法提出挑战。央行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作为维护价格和金融稳定的执行机构,应考虑将气候金融风险纳入监管之中,推动各方金融参与者披露相关气候风险,完善数据平台建设,并应进一步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激励资金向低碳部门流动。
  • 张 帅 陆利平 张兴敏 王 晖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547 人次浏览
  • 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97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政策利率降低和货币政策波动性增加都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2)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风险承担行为相对更为激进;(3)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周期形势下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宽松货币环境、信贷扩张期和经济下行期的作用要分别强于紧缩货币环境、信贷紧缩期和经济上行期; (4)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更加激进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5)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加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可以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说明基于“双支柱”的组合式调控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货币政策无法兼顾多重目标的不足。
  • 马 勇 王莹曼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435 人次浏览
  • 平台宏观风险与平台反垄断
  • [摘要]本文对平台停业引致的宏观风险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该风险对于平台反垄断与平台监管的政策意义。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将外生冲击与平台存活概率引入双边市场,对不同市场结构下平台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进行研究,本文发现,随着冲击强度增大,与单平台垄断市场相比,双平台寡头市场社会福利下降速度更慢,抗风险能力更强。当面临低强度外部冲击时,在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单平台垄断市场社会福利水平更高;当面临高强度外部冲击时,双平台寡头市场的强抗风险能力使其社会福利水平高于单平台垄断市场。本研究为平台反垄断和平台风险监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谢丹夏 赵魏一 李尧 阳李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80 人次浏览
  • “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金融效率
  •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线金融合作表现在“货币流通”与“资金融通”方面。那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合作是否提升了沿线国家资金融通环境质量,进而促进金融资源更有效配置,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本文对沿线国家层面金融效率进行测算,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政策冲击,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金融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沿线国家的金融效率,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改进资金融通程度提升沿线国家金融效率;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金融效率的提升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非邻近国家和低风险国家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金融效率相关领域研究,为了解“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环境、提高“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质量提供了理论参考。
  • 李建军 李明洲 彭俞超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37 人次浏览
  • 人力资本跨国流动及其融资网络 ——基于特殊移民群体的历史考察与比...
  • [摘要]本文考察了三种移民群体及其融资网络:19世纪契约华工、17世纪-18世纪欧洲到美利坚的契约白奴(indentured servants)、20世纪晚期的福州沿海无证移民。三者相互印证,从特殊的移民现象形成一般性的认识。历史考察与比较研究发现:跨越国界,移民通常经历身份的转换,往往意味着人力资本的边际价值提升。跨洋迁移成本与风险很高,但由于能够催生出特定群体的跨国融资网络创新,促成跨国移民及其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变现,因而利益相关方都能从中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这些发现澄清了以往有关契约华工、无证移民的认识误区,揭示了跨国的民间融资体系的形成及其特征,解释了围绕特殊跨国移民所形成的信贷信用机制与跨国融资网络,也论证了人力资本的跨国实现路径,从而具有其理论贡献。
  • 龙登高 李玥晨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25 人次浏览
  • 金融-劳动力的结构匹配和技术创新 ——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证据
  • [摘要]硅谷和深圳的经验表明,对创新来说,用风险投资类证券市场资金来匹配高技术人才会更有效率。因此本文根据新结构金融学强调的金融要与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原则,考察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借鉴社会学排序匹配方法将中国2005~2018年间31个省的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分别通过标准排序并相减来构造匹配度指标,进而对创新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匹配度与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市场型金融结构与高技能劳动力匹配、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低技能劳动力匹配能够促进创新产出增长,且匹配度对创新增长的解释力强于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简单交乘项;金融-劳动力结构差距与创新成“倒U型”关系,即匹配度存在最优状态使得创新产出边际增长达到最大值;创新产出水平越高,结构匹配对创新增长效应越大。本文首次考察并验证了金融与劳动力的结构匹配问题的重要性,拓展了传统增长理论中有关劳动与资本相互替代这一总量分析结论,也为新结构金融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叶德珠 王佰芳 黄允爵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24 人次浏览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风险规避与流动性创造结构性变动
  • [摘要]本文从风险角度出发,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结构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同业业务扩张的成因。结果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风险渠道抑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动性创造,促进同业流动性创造。风险规避动机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构性变动的重要原因,上述关系在同业杠杆率较高的小型商业银行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商业银行规避个体企业违约风险,但增加了金融系统内部关联性。底层资产风险较高时可能形成风险转嫁,加剧潜在系统性风险。政策当局应致力于穿透式监管,注重底层资产风险的识别与披露,在不同类型资产业务间建立风险隔离机制,谨防同业业务风险溢出。
  • 陈志成 张 敏 潘雨晨 刘 震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12 人次浏览
  • 新兴经济体货币错配:前沿进展与综述
  • [摘要]本文从新兴经济体货币错配的成因、测度、影响和防范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并跟踪了研究的最新进展。货币错配来源于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发达国家货币的国际主导地位和国内银行、企业的套利交易。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不仅会冲击实体经济,进而影响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还会放大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溢出效应。缓解货币错配问题,应当积累外汇储备、发展本币债券市场、适度进行外汇干预等。
  • 谭小芬 贾思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33 人次浏览
  •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跨市场传染研究——基于G...
  • [摘要]本文以2017年至2021年G20国家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在利用CAViaR模型对金融市场尾部风险进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网络模型和滚动估计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刻画不同国家间金融市场尾部风险的跨市场传染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COVID-19为代表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加剧了金融市场间风险的传染,疫情发生后全球金融市场间尾部风险溢出水平显著上升,发达国家通过其股票市场影响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稳定,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其债券市场形成风险溢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尾部风险冲击成为引发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重要诱因之一,而发展中国家债券市场尾部风险则同时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我国金融市场尾部风险主要通过外汇市场对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产生冲击,形成较高水平的风险溢出。在考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类型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影响下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及其冲击的演化特征时,本文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初期G20成员国各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性显著高于德尔塔变异毒株时期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时期,并且G20成员国金融市场尾部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及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发现初期较为明显,而其他时期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 李绍芳 李方圆 刘晓星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18):0-0  共有 278 人次浏览
  • 高铁开通、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于PSM-DID模...
  • [摘要]本文以我国268个地级市为样本,通过PSM-DID模型考察高铁开通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并对高铁开通带来的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高铁开通促进了所在地区金融资源的更快增长并形成集聚效应。分地区来看,高铁开通对中部城市金融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部次之,而对西部整体没有呈现显著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高铁开通对于金融资源占比较小的城市的资源集聚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另外,高铁开通有利于缩小省内和区地区城市间的发展差距,但反而扩大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差距。
  • 郑联盛 孟雅婧 李俊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18):0-0  共有 288 人次浏览
  • 银行间市场结构与中小银行流动性——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
  • [摘要]我国银行间市场存在资金由大银行向中小银行的单向流动结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这种结构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了资金供给者的市场力量下降会与信息不对称共同影响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而这种影响同时具有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在这种机制下单纯限制同业杠杆率的政策效果可能有限。此外,本文还利用进入同业存单市场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验证了银行间市场结构变化对中小银行流动性的负向影响。
  • 夏 聪 祝 博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18):0-0  共有 235 人次浏览
  • 剩余控制权、分析师跟踪与公司债券契约条款
  • [摘要]公司债券契约条款能够在债券发行人与债权人之间进行剩余控制权配置,有效抑制发行人对剩余控制权的滥用,保护债权人权益,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由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在最优契约结构上的重要影响,分析师的信息发掘与债券契约条款在防范债券发行人剩余控制权滥用方面存在替代效应。基于上述假设,本文以2007~2020年发行公司债券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分析师跟踪对公司债券契约条款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数越多,公司债券契约条款数越少;分析师预测准确度越高,公司债券契约条款数越少,分析师预测分歧度越大,债券契约条款数越多。在控制了可能的内生性后,前述结论依旧成立。本文首次从分析师跟踪视角考察了其对公司债券契约条款的影响,论证了股票市场的外部监督作用能够传导至债券市场,也为公司债券契约条款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 孙春兴 邓路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18):0-0  共有 209 人次浏览
  • 金融集聚、制度质量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
  • [摘要]富于创新的金融枢纽需要制度性、法治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支撑。本文基于微观企业数据,从制度质量视角探究地区金融集聚对当地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效果和机制,得到以下结论: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企业出口参与,扩大出口规模;制度质量的完善也是深化上述企业出口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制度质量的完善会减弱金融集聚对企业出口参与和出口规模提升的促进作用。此外,企业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中东部地区企业的出口行为相对而言,对金融集聚程度加深、制度质量优化更为敏感。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创新实力是金融集聚促进企业自身出口参与和出口规模扩张的两个重要影响渠道。因此,本文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现状提出,立足“双循环”节点,加快推动金融集聚区域整合规划和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是助力企业出口扩张的有效思路。
  • 刘志强 王慧晴 温 颖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18):0-0  共有 231 人次浏览
  • 学术视角下的新时代金融主题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我国金融学术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本文以货币政策转型与创新、系统性风险防范与金融监管、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银行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我国新时代的七个重要金融发展主题为线索,梳理了相关文献,并展望了金融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 程炼 周莉萍 张策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18):1-20  共有 505 人次浏览
  • 中概股的挑战与未
  •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风起云涌的中国新经济企业催生了通过制度创新突破融资约束瓶颈的中概股,进而在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形成了十分独特的“中概股”现象。然而,2020年初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引发的中概股信任危机,以及在中美竞争背景下以《外国公司问责法》出台为代表的美国对中概股监管政策的收紧加剧了中概股企业在美上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中概股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本文在客观评价“中概股”历史贡献的基础上,讨论中美证券监管当局围绕审计底稿监管合作协议的签署与实施的主要分歧,进而提出中概股防范和化解退市危机的可能应对之策。本文认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可以基于企业属性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应对”。美股占比有限且多地交叉上市的国资背景中概股,可以选择从美国市场主动退市。对于民资背景的中概股,一方面可以积极寻求中国香港、新加坡,甚至中国 A股进行多地交叉上市,以缓解美国单一市场的上市风险;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变更选择符合美国监管要求的审计机构寻求在美国继续上市。
  • 郑志刚 金天 蔡茂恩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18):1-12  共有 582 人次浏览
 1  2